第33章 乘胜(3/5)

挟以大胜之势的高明,斩钉截铁对着集结而来的众将宣布道:

“下一步,发兵和庐!”

既然再战告捷那就乘热打铁,将另一路潜在的威胁分头击破好了。比如那位明明是老农出身,却因为气力无双兼飞毛腿,而被后世史家称之为“十国第一人”的杨行密,杨大眼。当然了,眼下他还没有来得及改名,依旧是叫杨行慜。

当大军深入和州境内之后却又是另般风物了。与大片平原的淮东沿海地区不同,这里拥有更多连片在一起的大小丘陵,几乎是遮挡了四面八方的视野。在你漫漫跋涉后突然豁然开朗之后,就会发现又有更多草木丰茂的丘陵和蜿蜒盘道在等候着你。

眼下深夏时节,茂密的林丘和草甸、沼泽、河流交错在一起,就仿佛是一道漫无边际的绿毯。十数年前,此地本是阡陌相连、人烟繁茂之地,但黄巢过境地方丧乱以来,田园荒芜、百姓流离,原来的良田被泛滥的水泽、池泊和连绵荒草大幅度地侵蚀了。

作为前探和警哨的数十队骑兵纵横奔走之间,明明是走在坦途大道上却竟如行于野地,除了偶尔见到坍塌的村落,全无半点人烟。马蹄踏落的声音,只惊动了野兽狂奔逃窜,在深草密林间展现其矫健身姿。

而随着大军一路穿行的声势浩荡,和州境内无论是乌江、历阳,芜湖,还是含山县,都相继牵牛担酒的拜服在了淮扬军的兵锋之下。但是高明也没有过多滋扰和停留,只是下令就地征收钱粮、采买物用和招募丁壮,建立起一个个粮料所,同时重新委任守吏、登记当地的户口田册而已;

但是无论是沿途征募来的丁壮,还是附近来投的土团、乡兵,他都没有令其随军行进,而是分出人马来直接押运转送后方去;正所谓是兵贵精不贵多的基本道理,现有新胜之际的淮南三军加上高明的本部人马,都是上下相互熟悉基本可以做到令行禁止,但是加上这些杂属人马就完全不同了。

而另一方面,至少在现如今仿若是大工地一般的扬州境内及周边地区,到处都在需要更多劳动力的补充。而这些外来的壮丁在经过集体劳动数载,养成了初步的协从和服从性之后,便又是淮扬军未来潜在的二三线守备兵源了。就算是淘汰下来的民壮也可以去屯田。

大军一路前行,最终抵达了和州与庐州交界处,位于巢湖下游通往长江的濡须水要冲的故东关时;却发现这处长年有些荒废,如今仅有的守卒、税吏,已在大军来临前逃散一空。然而在渡过了濡须水之后,原本有些萧疏的人烟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,与和州境内除城邑之外,清冷凋敝的乡野形成鲜明的对照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