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0章 敕使(上)(2/4)

而像是清汤寡水的国子监、太学所属,就只能在荒废倒塌的学舍间种菜和泮池里养鱼了;作为秘书监少监管下也就好一点,因为偶然会有人调问查看起居录和历代记的缘故,多少有那么一点点的进项。除此之外,因为写的一笔好字,可以为城内富家喜丧事写告贴,收取润笔一二。

而在这些门路和渠道当中,能够成为敕书使镇的一员,无疑是一条谋取外快的坦途大道。至少相比之前天子派出的那些形形色色名目的劝和使、宣慰使、宣索(进贡)使、叱问使之流;在方镇发生了哗乱和更替事态之后,追认既成事实的敕书使者,反而是最为安全和轻松的职事。

而且,新上位的藩帅、将头们,往往为了借助朝廷大义,或是拉近个人关系的考虑,还会竭尽所能地礼遇、优待,乃至重馈财帛子女于敕使及其随同人等;而令使镇的上下人等,皆可囊中充实地满载而归。因此,当时乃至于有民谚歌谣称:“使来一张帛,使去车满途”。

只要不是遇上长期割据河朔的三镇之一,像是有着轻蔑朝廷传统的魏博镇乐彦祯父子那般;敢于劫杀过路还乡宰相王铎满门的混不吝;整个出使的过程其实是相当的安全和平和。且收益颇丰的。乃至会有人专门借贷给那些使镇的官员、内臣,以求预期的回报。

就像是当年前往塞**山北部的鞑靼各部,成功招抚叛逆沙陀胡余孽李国昌父子,却在数年前死在上源驿之变的河东监军使陈景思。依靠亲善河东的馈赠和厚赐,不但身前在北都、上京、东都各地广置田业,僮仆成群、甲第连云,至今留下的余泽还在惠及后人。

但是这种以小博大的好事情,以唐彦谦之流的“清贵”衙门,基本是不要去想了;而一般是大内群宦诸公,在一番权衡妥协的内部博弈之后,拿出来筹赏和优遇部属、笼络朝臣的重要手段。但是这一次完全不一样,因为那是淮南,在当世名将渤海高王治下的淮南镇。

要说起这位神策将门、落雕侍御出身的“南国柱臣”,与朝廷多年以来的恩怨情仇、功过是非,那简直就是一言难尽或者说是罄竹难书了。其中既有早年为国朝转战天下,收复疆土和平贼定难的黄金时代和蜜月之期;也有后来被朝廷辜负的翻脸成仇。

以至于到了后来,这位渤海高王先是为贼所欺,贪天为己功的劝退了来自中原各路援军,然后再信州之战损兵折将的丢了一个大脸。后来干脆就拥十万重兵坐视贼军过境而不征;又明目张胆的以备寇为由截留了,东南各路例行输送往朝廷的帛粮贡赋和盐铁诸税;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