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0章 正名(2/5)

“《诗经》内容博大精深,光是倒背如流是不够的,还需要理解。”要活学活用,《诗经》也算是典故了,所以文化人之间交流经常是‘断章取义’,就是通过诗经来表达自己现在的处境。

比如孔子之前困于陈蔡,就是用诗经里的诗句来自喻,表达自己的困扰。

在未来有‘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’,在春秋时代就是‘学好诗经走遍天下都不怕’,甚至在外交场合都是用诗经作为外交辞令的。

“我理解啊,《诗经》其实就是天下人做事的一种总结归纳,我们现在学习《诗经》其实不仅仅是学习历史,也是学习一种规范。就比如说鲁国有箸,楚国有筷,如果鲁人和楚人遇到一起,一个要箸一个要筷,明明是要同一样东西却鸡同鸭讲,但如果以《诗经》为标准的话,那么就不是筷而是箸。”芸姚发现孔子和子路他们都呆住了,显然是因为她的这番理解而震惊,但芸姚还没有说完,继续说道:“老师现在编《诗经》,删除一些内容整理《诗三百》,其实也是为了缩小分歧,统一标准,免得里面又有箸又有筷,这么一来《诗经》就失去参考价值了,这也就是老师说的‘正名’吧。”

芸姚表示自己对《诗经》太了解了,因为她手里可不是《诗三百》而是《诗三千》。内容虽然多,但乱七八糟,根本不可能让大家用《诗三千》作为一个标准来交流。

国家越来越大,文化越来越分歧,同一件物品却有不同的叫法,如此一来不同地区的国人碰头就不能交流了。现在如果只依靠‘雅言’也已经很难准确地让不同国家进行交流,因为在雅言的使用过程中,不断有新的词汇加入进来,但加入词汇之后又不能让天下人一起更新这些新词汇,就会搞得鲁国有箸,楚国有筷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