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五章 理工人才,整合帮派(1/3)

建化工厂,正象查理宋所说的那样,短期内并不会受到其他资本家或商人的青睐。因为这不是那种能够立竿见影,或者说并不是最适合现在社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。比如纺织、油厂、烟厂等等。

但阿发有自己的想法,一是专业比较熟悉,二来也象查理宋说的有独家产品。当然,这不能由他一个人来完成,就象王卓然那样的助手,他需要很多。

而根据阿发的观察和体验,现在的中国过于缺乏理工类的人才。至于西方人在中国开办的学校,课程也是以文科和神学为主,最多再开一些医科和商科课程,很缺实用性。

其实这也很好理解,西方人自然是想培养一批亲近西方的中国本土政治精英。多开文科和神学,也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,前者用于渗透上层建筑,后者则向底层民众传播影响力。至于工业和科技人才,西方人当然不想为自己本国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制造竞争对手。

而当时的中国人呢,尽管在一轮又一轮西方坚船利炮的猛轰之下,已经明白了西方科学的重要性。但出于传统士大夫的理念,对这些“奇技淫巧”仍然多少有些抵触,不怎么愿意把它们放进相当于“国子监”的大学校园之中。

有因就有果,翻开史书,便可以看到以后“民国时代精英人物”基本上都是搞社会科学的文化人,学的和研究的都是教育、文学、外语、历史、哲学、艺术之类,却很难找到什么工科和理科的名人。

可问题是,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,人才匮乏,尤其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人才更是奇缺。发展实用科学,培养实用人才,在当时应该是很迫切的问题。但在国内,却没有一所理工学院,包括西人建的学校也是如此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